-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版面费[06/01]
-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投[06/01]
-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06/01]
缅怀周志祥老师:他是顶尖胃肠外科医生,却说(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澳大利亚医生的执业体系和国内不一样,公立医院的外科医生可以同时受聘于多家私立医院,因此有名的外科医生可以去很多医疗中心开展手术,这就给了
澳大利亚医生的执业体系和国内不一样,公立医院的外科医生可以同时受聘于多家私立医院,因此有名的外科医生可以去很多医疗中心开展手术,这就给了周老很多的观摩学习机会。国外医生的薪酬很高,一台手术如果聘请三名医生共同完成,花费将非常昂贵,所以大部分的结直肠肿瘤手术只有主刀和扶镜手两名医生完成,因此主刀医生的左右手配合必须非常娴熟,就如同国内手术主刀和一助的配合一样。很快,数月的学习时间结束了,虽然周老在澳大利亚没有独立主刀开展腹腔镜手术,但这种几个月的白天观摩、晚上练习的高强度学习已经让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腹腔镜本领,以及独立处理各种复杂腹腔镜手术的能力,因此我和建伟及其他的师兄弟们师从周老,也学到了这种不依赖助手、依靠主刀左右手配合,从而独立完成手术的“周氏”手术风格。
第一台腹腔镜手术精心策划,没人看出他压力山大
非常幸运,在周老学成归国后,开展的第一台腹腔镜手术就是我担任的扶镜手。我记忆犹新,当天周老安排了三台手术,腹腔镜手术被放到了最后一台。我还问他为什么不先做腹腔镜手术,他回答说,因为是开展的第一台腹腔镜手术,要放在最后慢慢做,不要着急,争取安全、顺利地完成手术。所以老师做事都是精心策划,胸有成竹,不出差错。那台手术是我担任扶镜手,毕建军教授担任一助,我和毕哥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腹腔镜,我仅在协和实习期间,在郑朝纪教授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时上台扶过一次镜子,当时好像还得到了郑教授的表扬:“这个实习同学第一次扶镜子就扶得不错!”。
由于我俩当时是腹腔镜小白,所以从患者摆体位、腹腔镜接线、放置穿刺套管、建立气腹等所有操作都几乎是周老一个人完成,也看得出他早已把手术的每个环节都在心中演练了好多遍。由于周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并且在澳大利亚已经打好了坚实的腹腔镜手术基础,这第一台腹腔镜手术非常顺利,很快就完成了。看得出,周老对此非常满意,因为在手术结束时,他竟主动提议去24小时营业的金鼎轩吃夜宵庆祝,还兴高采烈地喝了一小杯白酒。这也是我跟随周老十余年来,唯一的一次手术结束后,他来张罗大家吃饭。因为平时他都不愿意耽误大家休息,总觉得手术很辛苦,结束后大家应该早点回家,陪伴家人。
在那次聚餐庆祝中,周老和我们说,其实他在手术时压力很大,因为这是他出国学习半年回来开展的第一台腹腔镜手术,如果不成功,那么可能会招来很多质疑。但我在手术过程中一点都没有感觉到他紧张,他和平常一样从容淡定,可能这就是大将风范吧。
周老为父亲冒险手术
作为腹二病房的病区主任,周老不仅关心着每一名患者的健康,对科室的每名员工也都体贴入微。员工家里有结婚、生子这样的大喜事,周老必定第一时间送去祝福;如果员工有家人不幸患病,周老会想尽一切办法提供帮助,让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2009年,我父亲不幸患了晚期胃癌,在经历化疗、放疗等所有可能的治疗后,肿瘤依然进展,并出现腹水和肠梗阻。由于无法进食,腹胀严重,我父亲不得不住进分院(北京三环肿瘤医院)接受姑息治疗。获悉病情后,周老不仅亲自到分院探望我的父亲,还和我一起讨论可能的治疗方法。当时已无法通过手术治愈我父亲的肿瘤,只能尽量缓解他的症状,并且手术风险很大,可能带来相应并发症。周老全面评估我父亲病情后,毅然决定冒风险帮他做手术,解除肠梗阻。由于父亲当时身体非常虚弱,无法耐受全麻手术,但在局麻加强化麻醉下,周老依然快速顺利地完成手术,提高了我父亲最后一段时间的生活质量。这不仅体现了周老高超的手术技艺,更体现了他崇高的医德和对同事的关爱。
他是顶尖外科医生 却说外科医生要少开刀
作为一名全国顶尖的外科医生,周老却经常教导我们要少开刀,甚至不开刀。他常说:“肿瘤应当注重综合治疗,随着放疗、化疗技术的发展,光靠一把手术刀治肿瘤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能用好放疗、化疗,可以让病人免挨一刀。必须做的手术,应尽早做;可以不做的手术就尽量不做,或者选择合适的时机再做!”在国家癌症中心,周老是最早和放疗科医生一起合作开展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医生之一。通过他们的努力,无数本来要切除肛门的患者,通过新辅助同步放化疗获得了保留肛门的机会,甚至有一部分患者不需要再做手术。聂卫平就是综合治疗的获益者之一。
文章来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wcwkzz.cn/zonghexinwen/2022/041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