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版面费[06/01]
-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投[06/01]
-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06/01]
缅怀周志祥老师:他是顶尖胃肠外科医生,却说(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我们医院,外科医生不做化疗,因此我们对化疗方案知之甚少,但周老却能够在每周五上午的MDT上,和化疗科、放疗科的专家一同讨论化疗方案的制定、
在我们医院,外科医生不做化疗,因此我们对化疗方案知之甚少,但周老却能够在每周五上午的MDT上,和化疗科、放疗科的专家一同讨论化疗方案的制定、放疗靶区需要包含的范围,以及当时最新的靶向药物的适应症和临床研究结果,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学。
周老不仅医术高超,学识渊博,最令人敬重的还是他高尚的医德。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有一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患上直肠癌,从河北农村来北京找到周老。女孩刚上六年级,她的家庭很贫困,但她很有主见,非常要强,在得知自己病情后,坚持要求父母带她到北京治病。父母向父老乡亲借了4万元,陪着女孩来到北京。当时我跟着周老一起出门诊,在门诊上周老了解小女孩的情况后,立即安排住院,并亲自联系相关科室以最快速度进行手术前的各项检查,并安排了手术。
由于女孩的肿瘤离肛门只有不到5cm,在手术过程中,除了低位保肛手术不得不用的吻合器外,所有的缝合、止血等操作都是周老手工操作完成,每一根缝线都使用持针器进行器械打结,原本一根缝线只能缝合一次,这样就可以缝合使用四至五次,尽可能节省每一分费用。为了提高女孩的生活质量,也没有做预防性造口。在周老的努力下,最终女孩住院总共只花费了1万8千元,便圆满完成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周老说,我们为她多节省一分钱,就能多一分钱去做后续治疗,便多一分治愈的希望。
培养年轻医生不遗余力
除了钻研手术技术之外,周老还特别注重对我们年轻医生的培养。周老常常在手术中,结合一些特殊病例,无私地向我们传授他的手术经验和技巧,让我们年轻医生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我和周老的大弟子梁建伟教授以及其他的师兄弟们便继承了他的“周氏”手术风格,经常有其他医生边看我们的手术边说:“你们做的手术,和周老的风格一模一样,思路清晰,简便快捷,不拖泥带水。”周老常说:“简单的题,做一百遍,如果不思考、总结,依然没有提高。”他教导我们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临床工作水平才能提高,而会写文章,才是反映总结、思考的能力。在周老的悉心指导下,我完成了生平第一篇论著的撰写和发表。
周老还说:“年轻医生,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写大文章,申请大课题,先从小文章,少见病开始总结起,写的文章多了,有经验了,再去总结大样本的常见病,再去写大文章、申请大课题。”
他指导我先从比较罕见、当时手术方式还存在争议的肛管直肠黑色素瘤病例开始总结。黑色素瘤是一类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常见于皮肤,而原发于直肠、肛管的黑色素瘤非常罕见,并且由于病变常常发生于肛管和直肠的交接处,传统的治疗理念是直接做切除肛门的根治手术,但即使切除范围如此巨大,肿瘤的疗效也不令人满意,而患者失去肛门,术后的生活质量很差。周老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文献,指导我完成我院60余例直肠肛管黑色素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和预后信息的随访,并手把手教我如何进行统计分析,如何计算生存率等,最终得出结论:对于直肠肛管黑色素瘤患者,如果肿瘤局限于肠壁,并且从外科技术上可行的话,做保留肛门的局部扩大切除和做去除肛门的根治手术有着同样的肿瘤治疗远期疗效,但可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记得当时还没有电子病历系统,周老带着我一本本查找老病历,一起翻病历查阅相关指标,并逐字逐句地斟酌修改我写的论文,直至满意后才可投递,我记得反复修改了七次,才最终寄出去。虽然当时杂志社没有网络投稿系统,但由于经过周老的指导和修改,文章质量很高,投出后很快便被《Chinese Medical Journal》接受并发表。
为推动中国胃肠外科 只身一人自费出国学习腹腔镜
在当时,周老的外科技艺可谓享誉全国,无数胃肠肿瘤患者排着队请他做手术,但周老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胃肠外科的发展:开放手术当时占据主流位置,而且他的开腹手术技术炉火纯青,不过腹腔镜微创手术已经开始应用于胃肠肿瘤的治疗,并初露锋芒,虽然有很多专家对腹腔镜手术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治疗还持质疑态度,但他已经敏锐的觉察到腹腔镜微创手术应该是胃肠外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周老在49岁时,毅然向院长提出,自费出国学习腹腔镜技术,希望学成归来后,能够推动国内胃肠外科的发展。
就这样,周老只身一人远赴人生地不熟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师从该国的外科学院院士Francis Lam学习结直肠外科腹腔镜手术。白天他跟随Francis Lam辗转当地不同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参观手术,晚上回到医院腹腔镜培训中心在模拟机上练习腹腔镜基本功。周老兢兢业业、废寝忘食,饿了就在住处简单做点饭填饱肚子。他的消化功能紊乱就是在那时候埋下隐患,以致于十几年后,他只身帮扶深圳分院工作时,肿瘤引起的上腹部不适误让他以为是水土不服,错过了肿瘤早发现早治疗的最佳时期。
文章来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wcwkzz.cn/zonghexinwen/2022/041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