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版面费[06/01]
-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投[06/01]
-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06/01]
缅怀周志祥老师:他是顶尖胃肠外科医生,却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作者:周海涛,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 时光荏苒,周志祥老师已离开我们一个多月。每当夜深人静,总想起周志祥老师的音容笑貌,思念绵绵不绝
作者:周海涛,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
时光荏苒,周志祥老师已离开我们一个多月。每当夜深人静,总想起周志祥老师的音容笑貌,思念绵绵不绝。多么希望一觉醒来,周志祥老师又可以带着我们查房、上手术。

我和周志祥老师都姓周,似乎冥冥之中便注定了特别的缘分,让我们在工作中建立了亲密的师徒关系。他对我关怀备至,就如同他的亲学生一样。
缘起答辩
第一次遇见周志祥老师,是2003年夏天。在那年“非典”结束后,我开始准备毕业答辩。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为最后的答辩做准备时,我和我的同学方仪向我们的导师赵平院长汇报答辩工作准备进展。赵平院长先写下几位院外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姓名,然后对我们说:“答辩委员会还可以请一位院内专家,你们就请腹部外科的周志祥教授吧,他在胃肠外科领域学识渊博,手术娴熟,学术颇有建树,对你们综合能力的提高应该能够提供很多有益帮助。”
那时的我性格比较内向,于是和方仪沟通,由我负责邀请院内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而他比较外向,由他负责邀请院外专家。在向实验室带教我的丁芳老师打听了周志祥老师所在的科室后,一天下午,我一个人去了当时还是老病房楼七层的十一病区。那天运气特别好,我一进病区走廊,迎面就走过来一个戴眼镜的医生,长脸短发,身材瘦高,面容清秀和善。此前实验室老师就和我描述过周志祥老师的外貌,当时我就想,这人应该就是周志祥教授吧。
见他迎面走来,我怯怯地问:“请问您是周志祥主任吗?”周志祥老师停下脚步,面带微笑,和蔼地回答:“我就是啊。”他平易近人的表情让原本害羞紧张的我顿时放松下来。我自报家门:“周主任您好,我是医大95级学生周海涛,目前跟着赵平院长做毕业论文。我们定于下个月举行毕业论文答辩,想邀请您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周志祥老师爽快答应道:“很荣幸啊,能够担任协和医大学生的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他接过我的论文和聘书,又详细询问了答辩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最后说:“海涛同学,回去好好准备答辩,不要紧张。你回去也转告方仪同学,医大的学生是最优秀的,能上北大的学生才能进入协和医大读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努力,你们一定会取得成功!”
回去以后,我和方仪按照学校和导师们的要求,认真准备答辩,最终我俩都顺利通过答辩,完成八年的学业。在答辩过程中,周志祥老师结合我俩论文中的内容,提了几个角度新颖又极具前瞻性的问题,我俩印象深刻,备受启发,希望自己日后也能成为手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外科医生。
毕业后,我顺利留院工作,和周志祥老师同在腹部外科。当时的腹部外科有四个病区,设四个亚专业:肝胆病房、胃肠病房、胰腺病房和乳腺病房,周志祥老师担任胃肠病房的病区主任。由于留院后,需要在全院轮转和科室不同病区轮转,因此我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和周志祥老师交往并不多,但感觉他对我非常关心,因为我有胃肠相关的病人,周志祥老师总是特别热心,尽最大可能提供门诊和住院的方便。周志祥老师的医术很高,那时我有病人找他就诊做结肠癌手术,十几年后在肠道其他部位再次新发肿瘤,还是找周志祥老师做手术,目前依然健在。
跟着周老学做人做事
2006年下半年,我终于轮转到了周志祥老师的胃肠外科病房,并有幸跟随他的治疗组。当时胃肠外科病房也称为腹部外科二病房,简称腹二病房,有三个治疗组,周志祥主任、袁兴华主任和张海增主任分别担任各组的带组教授。三个治疗组各有特色,周志祥老师组偏重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当时的周志祥老师便因为在低位直肠癌治疗方面的造诣,被尊称为“周老”,而外界则敬称他为“周一刀”:对于直肠癌,如果“周一刀”都保不了肛,那去哪儿都保不了肛,“周一刀”就是直肠保肛的“天花板”。
周老不仅外科医术高超,在学术方面的造诣也无人能及。大多数人都觉得好的外科医生是平时在医院出门诊、做手术,周末就全国各地飞刀,并以到处飞刀为荣,但周老与众不同,他很少去外地做手术,也不喜欢交际应酬,他工作之余的最大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专业期刊杂志等书籍。每周六早晨,周老和工作日一样,准点到达病房,到所有病房查一遍房,然后便到他的办公室研读书刊,了解最新的医疗前沿进展,所以我们学生也养成了周六上午去病房转一圈的习惯。
文章来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wcwkzz.cn/zonghexinwen/2022/0414/545.html